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

香港勞工的福利


香港勞工的福利

香港的勞工有過光輝的年代。曾幾何時,香港輕工業獨步世界。這時候,香港的成衣,鐘錶和玩具生產都是世界前列。對僱主和工人來說,生產力和工資的性價比就是工人的競爭力。香港的工人出名刻苦耐勞而且手工精良。不過,自從中國改革開放,面對國內極低廉的工資,工廠開始北移,香港的勞工階層開始陷入苦戰。

這時亦出現好些工運領袖,為勞工界爭取福利。結果:

長期服務金。在工運領袖大力爭取下,勞工界得到了長期服務金。在這制度下,中年和老年人只要為僱主工作了幾年,在離職時就可以得到額外一份長期服務金。這計劃受到很多人支持而通過了。結果,僱主為了節省長期服務金,每隔幾年就把僱員換掉。同時,僱主對中老年人的聘用變得很是緊謹。換個角度說,這法例令削弱了中老年工人在僧多粥少市場上的競爭力。後來,政客要求增加長期服務金,結果再一次將中老年人的求職競爭力削弱。現在政府居然要賣廣告鼓勵僱主招聘中年人。

強積金。在工運領袖爭取,許仕仁帶領下,香港出現了強積金。香港的勞工,在強積金實施的第一年,以為僱主為自己多付出了5%的錢,很是高興。但經過幾年運作後,香港人發現,原來他們辛苦工作的報酬中,實際上是有10%支付給了強積金。有5%用僱主名義供款,有5%用自己名義供款,其實都是自己工作賺回來的錢。而這10%更要每年繳交接近2%給基金經理做管理費,更要等到自己65歲時才能拿出來使用。以每年近2%管理費計,基本上每月10%的供款,到65歲時已經被基金經理吞掉了大約一半。最近消費者委員會公佈了強積金的回報,很多都在蝕錢,根本無法對退休有什麼保障,甚至比叫勞工自己儲錢的回報更差。

現在的強積金對退休保障不明顯,對僱主增加行政成本,對勞工帶來經濟損失,政府也未必因為強積金而可以減少對退休人仕的社福開支。強積金計劃的得益者似乎包括了許仕仁,他在強積金管理局期間賺到了比做高官高的人工,也包括強積金管理局工作的員工,基金經理和受僱在強積金行業的從業員。

最低工資。在工運領袖再爭取下,香港實行了最低工資。慶幸是推出時香港經濟正在向上,勞工市場供不應求,最低工資沒有帶來大量競爭力弱者失業,只是有些傷殘人仕不幸被搶飯碗。不過,因最低工資帶來了通脹。很多工人結果得不償失。賺多了但花得更多了。

現在工運領袖爭取標準工時全民退休保障,看來會是另一台好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